前言
2025 年,对 BTC 来说是巨变的一年。市场在波动中寻找方向,而思想的交锋则更为精彩。比特币,这个诞生于去中心化理想的数字黄金,它的终局究竟是被传统金融帝国“驯服”的温顺资产,还是一个悄然潜入权力中心的“特洛伊木马”?
最近,我关注的两位币圈大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同样发人深省的观点。
观点一:被驯服的资产,故事已近终章
10 月 11 日,虚拟币市场正在经历暴跌和交易所挤兑的高峰期,郭宇发了一条推特:
趁着暴跌,我和 becky 聊了一会儿我自己这十几年来对大饼价格的理解,录音因为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人和公司,不方便发出来,所以我整理个文字版本。
大饼的真实价格发现我认为分为三个阶段,上古的 OTC 交易阶段,中心化交易所订单簿阶段和大饼 ETF 通过后的华尔街屯币阶段。
在上古时代,场外交易是主导模式,价格非常离散,价差吸引了搬砖者进行套利,这时最大的利润空间来自于矿场,矿场的挖矿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决定了大饼的真实价格基础,此时还没有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完全取决于现货交易供需和挖矿成本。这个时期也诞生了 Mt Gox 这样的早期现货匹配交易平台,很可惜由于它的破产,八十多万个大饼被盗,这也为后续 CEX 的发展方向埋 toggle 下伏笔。
在中心化交易所(CEX)时代,OTC 交易模式逐渐被更高效的订单簿替代,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交易所早期并不处理真实的现货交割,或囿于资金安全与利润考量,将 crypto 世界我认为最不应当引入的期货交易,甚至是永续合约引入了平台并成为了主营业务。这一点为后续大饼的价格发现设置了很大的门槛,在波动被放大的同时,价格模型不再遵从供应和需求的基本逻辑。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CEX 开始进行自发行,参与一级市场,同时充当裁判员与玩家的角色。
最后一个阶段,是大饼 ETF 通过后的华尔街换手阶段,那天,我发过一条推特感慨大饼已经失去了它设计初衷的意义:帮助每个人抵抗无限制的膨胀的债务。因为,在那一刻之后到现在,大饼每一天都在被华尔街换到自己手里。这背后有一系列的逻辑,包括如何将 CEX 变为自己的利益相关方,如何选择合适的托管方,如何掌握现货定价权等等,CEX 的现货存量与交易量在那之后,无论价格涨跌,都在急剧萎缩,我认为,CEX 的交易量已经无法再反应大饼的真实价格,很长一段时间,我观察到最合适评估真实价格的曲线仍然是矿场未来半年内交割的大饼期货定价,随着现货交易的进一步萎缩,我们将在不久后看到某些 CEX 的主营利润受到极大侵蚀,现货交易价格也会在充分换手后趋向平稳。
很明显,华尔街的下一步,会将主流 token 都变成生息资产,这将导致价格进一步趋向稳定,最终,美股将会成为区块链主要的交易应用,美元霸权与美债将由他们代入金融的下一个时代。
换句话说,我认为大饼的故事到此已经进入了终章,四年的周期已经结束,很可惜的是,这并不是它真正的设计目的。但这仍然是个好故事。这篇录音稿转写在暴跌之夜,请大家珍惜现在的价格波动,因为永续期货的时代不会持续太久了…
让 AI 梳理了一下他的核心观点:
三大阶段
-
上古时代:OTC(场外交易)与挖矿成本主导
- 交易模式:主要通过场外交易进行,价格分散,存在搬砖套利空间。
- 定价核心:价格基础由矿场的挖矿成本决定。
- 特点:市场由纯粹的现货供需驱动,没有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这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Mt. Gox 的出现与破产。
-
中心化交易所(CEX)时代:订单簿与金融衍生品
- 交易模式:效率更高的订单簿模式取代了 OTC。
- 问题:
- 交易所引入了期货,特别是永续合约,放大了价格波动,使价格脱离了基本的供需逻辑。
- CEX 自身开始发行代币、参与一级市场,集裁判与玩家于一身,角色混乱。
- 定价核心:价格发现受到 CEX 及其衍生品的严重影响,不再纯粹反映现货市场的真实情况。
-
现阶段:华尔街入场与 ETF 时代
- 标志性事件:比特币现货 ETF 的通过。
- 核心变化:华尔街正在系统性地将比特币从 CEX 和散户手中转移到自己手中,掌握现货定价权。
- 结果:
- CEX 的现货存量和交易量持续萎缩,其交易数据已无法真实反映比特币价格。
- 他认为,未来矿场半年内交割的期货价格,是目前更合适的真实价格评估曲线。
- 随着华尔街完成“换手”,现货价格将趋于平稳,波动性会大大降低。
预测
- 比特币的终局: 比特币的故事已进入“终章”。华尔街会将主流代币转变为生息资产,使其价格稳定化,最终将美元霸权和美债体系带入下一个金融时代。
- 比特币初衷的丧失:郭宇对此感到惋惜,认为比特币已经偏离了其“抵抗无限膨胀的债务”的设计初衷。
- 对投资者的建议:“珍惜现在的价格波动”,因为他预言,随着华尔街的深度介入,永续合约和剧烈波动的时代将不会持续太久。
总的来说,他以一种较为宏大和带有批判性的视角,描绘了比特币从一个去中心化的理想主义产物,逐步被传统金融巨头收编、改造,并最终融入现有金融霸权体系的过程。
观点二:特洛伊木马,真正的渗透才刚刚开始
然而,传奇交易员“魏神” paulwei 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反噬”理论。他认为,华尔街和政府对 BTC 的接管,恰恰是 BTC 实现其更深层目标的手段。
郭宇总结了“BTC 真实价格发现的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华尔街、政府接管 BTC”之后, “BTC 的故事到此已经进入了终章”。 但我认为,在价格之外,BTC 的故事可能还有更深层阶段的可能:
如果华尔街、政府们控制接管 BTC, 那么实际上 BTC 也正在控制接管国家们。
在这个更深层逆向思维下, BTC 价格,只不过是一个 BTC 实现更深阶段的中间手段。
历史上,每次权力试图“接管”新技术, 像是印刷术、电力、互联网,最终结果会发展为, 权力被新的技术结构重新塑造(此处省略几千字)。 例如 Trump 不得不依赖运用互联网来上任、治国。.. 到 BTC 这里,这种重新塑造可能是更强烈的“反噬”: 当国家、华尔街、央行决定“把 BTC 收编”时, 他们就自动踏入了 BTC 的“协议陷阱”“蜜罐”。
表面上是征服控制,实际上变成“自愿感染”。
他们以为在利用它,却不得不遵守它的规则: 分布式账本、透明结算、有限发行、不可逆转、全球共识。 这些特性是很难被政治化改变的,除非成功硬分叉。 而硬分叉,越晚,越难。 于是,他们越“拥抱”BTC, 就越放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那套中心化控制系统的后台。
如果你用病毒视角去看,就会发现 BTC 不仅是种资产, 更是一种金融规则病毒。 当政府把它纳入 ETF、监管、税收系统, 他们其实是让国家机器运行在这套病毒协议上。 政府表面上仍印钞、仍发债, 但所有这些行为的背后,会被 BTC 的后台规则约束, 他们对 BTC 的接管越深入,这种“反噬约束”也就越强。 甚至发展成,政府的货币权力变成 BTC 协议的一个“API 调用”(政府货币权力是前端,BTC 协议是后端)
你可以这样理解: BTC 并非被驯服,而是通过被接纳而完成自我复制。 就像特洛伊木马, 它以“被监管、被 ETF 化”的姿态进入城门, 但最终在城内系统内部重写了代码。
不能排除,中本聪在设计这个病毒的时候, 可能本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层。
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 10 年甚至更久, 而一届美国总统只有 4 年,就算他能看到这一层, 但他也只会以当下顶多 10 年的利弊为优先, 这便为寿命天花板更长的病毒提供了便利。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每一个越来越深入用 BTC 储备、结算的中心化权力, 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放弃对货币发行权的绝对主导。 他们接入的,不只是技术协议, 而是一个自我复制的、不可逆的金融生物体。
更别提,Crypto 是 AI、AGI 掌握经济独立自主, 掌握“难以被单一政府关停”能力的唯一途径。
BTC 的最终章不是市值的膨胀, 也不是推翻代替传统中心化货币权, 而是让权力在自愿感染中自我消解。
核心观点:比特币是“金融规则病毒”和“协议陷阱”
-
逆向思维: 魏神认为,不能只看“权力控制技术”这一层,更要看到“技术反噬权力”的可能。他以印刷术、电力、互联网为例,说明新技术最终会重塑权力结构。
-
“自愿感染”的蜜罐: 当政府、央行、华尔街决定将比特币纳入监管(如批准 ETF、收税)时,他们看似在驯服它,实则是“自愿踏入”了比特币设下的“协议陷阱”。
-
规则的强制性: 一旦进入这个体系,就必须遵守比特币的核心规则:
- 分布式账本
- 透明结算
- 有限发行(总量恒定)
- 不可逆转
- 全球共识 这些规则根植于协议,极难通过政治手段改变(除非成功发动一次极难的硬分叉)。
-
权力的消解(反噬):
- 权力中心(政府、央行)越是深入地拥抱和使用比特币(例如作为储备、用于结算),就越是等于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核心优势——中心化的无限印钞和 不透明的后台控制。
- 魏神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政府的货币权力,最终可能降级为比特币协议后端的一个“API 调用”,失去了绝对主导权。
比特币的终局:不是被驯服,而是“在城内重写代码”
- 特洛伊木马: 魏神将 ETF 和监管视为比特币进入传统金融“城门”的木马。表面上是战利品,实际上是颠覆工具。
- 时间尺度优势: 比特币协议的“寿命”是无限的,而政治人物的任期(如美国总统 4 年)是有限的。政治家只会考虑短期利益,这为比特币这种“长寿病毒” 的渗透和复制提供了绝佳的便利。
- 最终目的: 他认为,比特币的最终章不是市值的膨胀或直接推翻旧体系,而是通过“自愿感染”的方式,让中心化权力在不知不觉中自我消解。
与郭宇认为“比特币故事进入终章”的悲观论调不同,魏神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甚至带有几分“阴谋论”色彩的乐观(从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角度看)设想。
他认为,比特币的真正力量在于其协议本身,它像一个金融生物体或病毒,通过被接纳来完成对宿主(传统金融和国家权力)的根本性改造。
总的来说,魏神将比特币的博弈从纯粹的金融资产层面,提升到了协议层面的文明与权力结构演变的高度。
看空 or 看多?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图景
这是一种非常 nuanced (微妙且复杂) 的看法,不完全是传统的“看空”。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
从价格层面看,不一定是看空。
- 谁没有预测比特币价格会崩盘或长期下跌。相反,双方都认同华尔街完成吸筹和“换手”之后,价格会“趋向平稳”。
- 一个稳定、被华尔街接受并转化为生息资产的比特币,其价格可能会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因为它成为了传统金融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 波动性被看空。暗示未来暴涨暴跌的机会将不复存在。
-
从理念和未来前景层面看,可以认为是极度看空。
- 这是郭宇观点的核心。他认为比特币作为一场去中心化、反抗法币通胀的社会实验和金融革命,其“故事已经进入了终章”。
- 在他看来,比特币已经被它最初想要颠覆的系统(华尔街、美元霸权)所收编和同化,失去了其设计的初衷和灵魂。
- 他看空的是比特币的革命叙事和四年周期的逻辑。他认为比特币不再是那个能带来超额回报的“大饼”,而将变成传统金融体系里的一个普通(尽管重要)的资产。
总结一下:
郭宇并不是在说“比特币要跌了,快跑”,而是在说“比特币的草莽时代和革命故事结束了”。
- 如果你投资比特币是为了价格的剧烈增长和对传统金融的颠覆,那么他的观点对你来说是看空的。
- 如果你希望比特币成为一个稳定、被主流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类似于“数字黄金”,那么反而是看多其最终被主流接纳的结局,尽管是以失去革命性的方式。
所以,可以说是看空“比特币的梦想”,而非看空“比特币的价格”。
深入探讨:人改变协议,还是协议改变人?
这两种观点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是人改变协议,还是协议改变人?比特币的“反向约束”真的存在吗?
资产负债表上的“黑洞”
这两种观点并非相互排斥,它们描述了同一场博弈的不同层面和阶段。现实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是一个“人与协议相互改变、共同演化”的过程。
“人会改变协议”的论据 (更现实,更短期)
- 权力结构的韧性: 历史上,现有的权力结构(政府、金融巨头)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时,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收编能力。它们很少被直接推翻,更多的 是将新技术纳入现有框架。互联网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诞生于去中心化的理想,但最终演化出了新的中心化巨头(Google, Amazon, Meta)并被纳入各国监管。
- 协议之外的控制: 权力中心不需要改变比特币的核心代码。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协议的“周边”来改变其功能和影响力。例如:
- 监管出入口: 控制法币与加密货币的兑换渠道(交易所)。
- 控制托管方: ETF 的本质就是将比特币的保管权交给少数几家华尔街巨头。
- 法律与税收: 制定对其不利或有利的法律,影响人们的使用方式。
- 软分叉与开发影响力: 虽然硬分叉很难,但通过影响核心开发者、资助特定研究方向,权力中心可以间接引导协议的未来走向(例如,更注重隐私还是更注重合规)。
从这个角度看,郭宇的观点更符合历史经验和短期现实。权力擅长“驯服”野兽,而不是被野兽吞噬。
“协议会改变人”的论据 (更理想,更长期)
- 不可篡改的经济激励: 这是比特币与以往技术最大的不同。它不是一个信息网络,而是一个内置了强大经济激励的博弈系统。一旦一个实体(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拥有 了大量比特币,它的首要利益就变成了维护这个网络的安全和价值,而不是攻击它。这就是“自愿感染”和“协议陷阱”的核心逻辑。
- 规则的绝对刚性: 你无法与数学和代码“谈判”。只要网络仍在运行,2100 万枚的总量上限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当一个国家的央行开始将 BTC 作为储 备资产时,它就等于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引入了一个它无法随意增发的“黑洞”,这必然会反向约束其自身的货币政策。
- 时间尺度上的优势: 协议的规则是为百年尺度设计的,而政治和商业的决策周期非常短。短视的决策者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比如利用比特币吸引资本 )而接纳它,却为长期的、根本性的规则改变埋下伏笔。
从这个角度看,魏神的观点揭示了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和长期可能性。它认为比特币是一种全新的物种,不能用过去的技术革命来简单类比。
我认为最可能发生的是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持续角力与共同进化。
- 短期内(未来 5-10 年): “人改变协议”的趋势会更明显。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监管、更多的中心化金融产品(ETF 等),比特币会被“部分驯服”,其价格波 动性可能会下降,使其看起来更像郭宇描述的“华尔街资产”。
- 长期内(未来 10-30 年): “协议改变人”的效应可能会逐渐显现。当比特币的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当某些国家或大型基金的资产负债表与比特币深度绑 定时,其内在的刚性规则就会开始发挥“反噬”作用,迫使参与者适应它的逻辑,而不仅仅是利用它。
结论是:人会先利用和改变协议的“玩法”,但最终,协议的核心规则可能会反过来改变“玩家”本身。 这不是一个谁输谁赢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相互纠缠、共同演化,并可能持续数十年的漫长过程。
尼克松时代的金本位脱钩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比特币脱钩”?
有人会问:历史上美国可以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未来国家不能与比特币脱钩吗?
为什么金本位脱钩在当时是“可行”的?
- 信息不透明: 黄金储备的具体数量、与货币发行量的对应关系,都由政府和央行中心化地控制和披露。普通民众和外国政府无法实时、精确地审计美国的“账本”。
- 物理集中控制: 黄金是实体,存放在国库里。尼克松可以轻易地通过一道行政命令,就关闭兑换窗口,物理上阻止黄金外流。
- 缺乏替代方案: 1971 年,美元已经是全球贸易和储备的核心。当美国宣布脱钩时,其他国家虽然不满,但并没有一个可以立刻替代美元的全球性“硬通货” 选择。他们被迫接受了纯信用的美元体系。
“比特币脱钩”为什么会非常困难且危险?
假设一个国家已经将比特币作为重要储备资产,现在它因为需要大量印钞来应对危机(比如战争或经济萧条),而发现比特币的“纪律约束”太难受了,决定要“脱钩”。
它会面临一个两难的绝境:
-
选择一:公开宣布“脱钩”,并抛售所有比特币储备。
- 全球直播: 由于比特币账本是公开透明的,它转移比特币到交易所准备抛售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全世界实时看到。市场会立刻明白它的意图,并产生恐慌。
- 市场抢跑与踩踏: 在它真正开始大规模抛售之前,全球的投资者会疯狂抢跑(Front-run),提前砸盘。这会导致它最终只能以一个极低的价格卖掉 自己的储备,损失惨重。
- 信誉彻底破产: 这个行为等于向全世界宣告:“我自己国家的货币已经靠不住了,我需要无限印钞,连我最后的硬资产都不要了!” 这会引发其本国货币的灾难性崩溃,民众和国际资本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逃离该国货币,去兑换成……美元、黄金,以及比特币。
- 结果: 该国以极低价卖掉了硬资产,同时彻底摧毁了本国货币的信用,反而可能推高了比特币的长期共识。
-
选择二:只宣布“脱钩”,但不出售比特币,继续持有。
- 矛盾的信号: 这个行为同样在告诉市场:“我准备开始无节制印钞了。” 结果与选择一类似,依然会引发资本外逃和本币贬值。
- 自我价值发现: 随着它疯狂印钞,其持有的比特币储备以本币计价的价值会飞速上涨,这会更加讽刺地向其国民展示本币贬值的速度有多快,进一步 加剧人们逃向比特币的趋势。
结论:退出成本极高
与金本位不同,比特币的透明性和去中心化性质,创造了一个“进入容易,退出极难”的陷阱。
- 金本位脱钩,是关起门来“赖账”,利用信息差和物理控制,强迫世界接受新规则。
- 比特币脱钩,则是在一个全球直播的舞台上公开“自残”,其行为会立刻被市场消化和惩罚。
因此,一个国家当然可以选择脱钩,但这很可能不是一次解脱,而是一场灾难的开始。这种极高的“退出成本”,正是魏神所说的“协议陷阱”和“反向约束”威力的最具体体现。它迫使参与者必须在更长的周期里,更严肃地对待游戏规则。
结论:一场长周期的演化
综合来看,两位的观点或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是正确的,这不像一场速战速决的革命,更像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共同演化。
那么,你如何看待比特币的终局?它是一头被降服的猛兽,还是一个伪装成猎物的耐心猎手?未来十年,无疑将是观察这场宏大金融实验最激动人心的时期。